現在看一些移民網站分析,都說技術移民自2014年以後不斷收緊,例如澳洲cut了多種職業類別(每半年會變一次),加拿大的EE更是要有當地工作才能大幅加分(還有在當地讀書及有兄弟姐妹均會加分)。前者目的是確保新移民是填補當地緊決職位,以及不會和本地人搶飯碗。後者是value本地經驗,希望所收的新移民可以盡早融入當地社會,工作和交稅。
我們有幸趕及2014年的技術移民,不需要上述要求,只就着基本的條件:年齡,學歷,工作經驗,IELTS成績,計出總分,合格(不計高分與否)便可提交申請。當年的限額是25000個,個別職業上限1000個,基本上是先到先得。
其後就是等待,直到CIC移民局建立了我們的檔案(證明了申請在processing, 擠得進限額),有了檔案編號便可以上網check status, 直到landing paper granted successfully, 我們便在限期前做了landing,正式成為PR及完成整個申請過程,並在一年多後正式relocate. 由寄申請到收到Landing Paper,全程 約9-10個月。
今時今日的移民機會
雖說技術移民越來越收緊,但那其實是常態。試回想以前技術移民比我們申請時寬鬆得多,容納更多低技術職業,包括剪頭髪及廚師,而一人移民也同時可及三代及兄弟姐妹,現在這些英語國家基本上已經沒有這支歌唱了。
然而,機會之門也非完全關上,技術移民重點還是職業類別,雖然政策時常變,但也有好幾個國家選擇,你大可以申請移民到需要自己職業類別的國家,在其政策改變前把握機會。如果還是不行,可考慮其他較間接的方法,如前文提及的從Working Holiday開始的移民路,又例如一些創業投資移民要求也相對「低成本」,更甚者可以考慮再進修。最重要是就着自身的條件及目標計劃及準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